中國傳統(tǒng)中的"葉子戲"與今天的撲克比較類似。葉子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,至清代,樣式及打法已基本完善,并有逐漸演變至馬吊牌的說法。
在我國西南地區(qū)十分流行“川牌”,特別在四川境內(nèi),更是家喻戶曉、人人能玩。川牌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四川紙牌。川牌的歷史比撲克早得多,據(jù)民間傳說是三國時期的蜀中丞相諸葛亮發(fā)明,至今已有近二千年歷史。
川牌形如條狀,當?shù)厝朔Q此牌為“長牌”,大致是高14.5厘米,寬 3.5厘米左右,牌面由紅、黑圓點或文字組成。花式川牌則在牌中間,印上圖案。傳統(tǒng)川牌一般用牛皮紙浸泡桐油制成,現(xiàn)在印刷發(fā)展了,也用撲克用紙制造,個別用塑料制成。每張川牌的稱謂是由牌面一端的點數(shù)多少及顏色來確定的。
四川流行的另一種紙牌叫”大貳”,有的叫”四川大貳”,有的叫”正宗大貳”,此牌兩端印有”一、二、三……十”、“壹、貳、叁……拾”,每種各4張共80張。川牌在四川以及有四川人聚居的地方相當?shù)牧餍校@是完全的地方"四川撲克"。
李約瑟博士在《中國科學技術(shù)史》中,將撲克的發(fā)明權(quán)歸于中國人。法國的學者萊麥撒也說:"歐洲人最初玩的紙牌,以形狀、圖式、大小以及數(shù)目,皆與中國人所用的相同,或亦為蒙古輸入歐洲。"美國《紐約時報》橋牌專欄主編艾倫·特拉克斯特甚至有"中國是橋牌的故鄉(xiāng)"一說。 葉子戲于元代傳到西方,變化成了塔羅牌及現(xiàn)代撲克,而在中國,則逐漸變成麻將及牌九。
關(guān)于"葉子戲"的記載,最早見于唐人蘇鶚的《同昌公主傳》,內(nèi)有"韋氏諸宗,好為時子戲。"的記載,并且到了五代時期,記載紙牌戲的書已經(jīng)大量涌現(xiàn),著名的有《偏金子格》、《小葉子格》,《擊蒙葉子格》等等。
據(jù)考證,發(fā)明"葉子戲"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(一行和尚),供玄宗與宮娥玩耍。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么大,故稱葉于戲。以后傳人民間,文人學士趨之如騖,很快流傳開來。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,大可以捉小,與西方紙牌是一脈相通的。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,不讓他人看見;出葉子后一律仰放,由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,以施競技,和撲克牌的打法相差無幾。 |